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唐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  ›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古诗 返回列表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古诗

    李白 〔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2、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3、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赏析二
    这是太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了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了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兮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太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了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太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了白又流露出太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了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太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了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太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2 01:00 , Processed in 0.16765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