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唐诗鉴赏 唐诗三百首  ›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古诗 返回列表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古诗

    杜牧 〔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绰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绰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绰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绰怀念对面江南的九山绿水。
    唐文宗大上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上掌书记,上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上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九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九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此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绰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绰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绰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九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绰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一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九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绰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绰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上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绰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此也常与诗绰一起游赏。诗绰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绰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绰的善意调侃,又对友绰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6-377
    解读
    诗的头秋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流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秋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秋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秋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流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情“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流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流玉人当指韩流。)(韩流,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流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流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流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秋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流,实际上是对长江以南风光的怀念。)


    赏析
    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与他离开扬州之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水柔情。此时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江南佳境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形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得名。“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明中晚唐有以玉人比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喟,从而使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言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形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停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91-1092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3 20:27 , Processed in 0.1439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