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

      ○柴守礼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 以后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 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 第以元舅礼之,而守礼亦颇恣横,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是时,王溥、 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同时将相,皆有父在洛阳,与守礼朝夕往来,惟意所为, 洛阳人多畏避之,号“十阿父。”守礼卒年七十二,官至太傅。

      呜呼,父子之恩至矣!孟子言: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则弃天下,窃负之而 逃。以谓天下可无舜,不可无至公,舜可弃天下,不可刑其父,此为世立言之说也。 然事固有不得如其意者多矣!盖天子有宗庙社稷之重、百官之卫、朝廷之严,其不 幸有不得窃而逃,则如之何而可?予读周史,见守礼杀人,世宗寝而不问,盖进任 天下重矣,而子于其父亦至矣,故宁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其所以合于义者, 盖知权也。君子之于事,择其轻重而处之耳。失刑轻,不孝重也。刑者所以禁人为 非,孝者所以教人为善,其意一也,孰为重?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 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孰为重?权其所谓轻重者,则天下虽不可弃,而父亦不可 刑也。然则为舜与世宗者,宜如何无使瞽叟、守礼至于杀人,则可谓孝矣!然而有 不得如其意,则择其轻重而处之焉。世宗之知权,明矣夫!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三皇后。贞惠皇后刘氏,不知其世家,盖微时所娶也,世宗为左监门卫将 军,得封彭城县君。世宗从太祖于魏,后留京师,太祖举兵,汉诛其族家属,后见 杀。太祖即位,追封彭城郡夫人。世宗显德四年夏四月,始诏彭城郡夫人刘氏追册 为皇后,有司谥曰贞惠,陵曰惠陵。

      ○宣懿皇后符氏

      宣懿皇后符氏,其祖秦王存审,父魏王彦卿。后世王家,出于将相之贵,为人 明果有大志。初适李守贞子崇训。守贞事汉为河中节度使,已挟异志。有术者善听 人声以知吉凶,守贞出其家人使听之,术者闻后声,惊曰:“此天下之母也!”守 贞益自负,曰:“吾妇犹为天下母,吾取天下复何疑哉!”于是决反。而汉遣周太 祖讨之,逾年,攻破其城。崇训知不免,手自杀其家人,次以及后,后走匿,以帷 幔自蔽,崇训惶遽求后不得,遂自杀。汉兵入其家,后俨然坐堂上,顾军士曰: “郭公与吾王父有旧,汝辈无犯我!”军士见之不敢迫。太祖闻之,以谓一女子能 使乱兵不敢犯,奇之,为加慰勉,以归彦卿。后感太祖不杀,拜太祖为父。其母以 后夫家灭亡,而独脱死兵刃之间,以为天幸,欲使削发为尼,后不肯曰:“死生有 命,天也。何必妄毁形发为!”太祖于后有恩,而世宗性特英锐,闻后如此,益奇 之。及刘夫人卒,遂纳以为继室。世宗即位,册为皇后。世宗办急多暴怒,而后尝 追悔,每怒左右,后必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世宗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世宗 征淮,后以帝不宜亲行,切谏止之,世宗不听。师久无功,遭大暑雨,后以忧成疾 而崩。议者以方用兵,请杀丧礼,于是百官朝临于西宫,三日而释服,帝亦七日而 释,葬于新郑,陵曰懿陵。

      后立皇后符氏。后妹也。国初,迁西宫,号周太后。

      ○世宗七子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 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 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 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 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 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 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 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 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 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 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呜呼!至公,天下之所共也。其是非曲直之际,虽父爱其子,亦或有所不得私 焉。当周太祖举兵于魏,汉遣刘铢诛其家族于京师,酷毒备至;后太祖入立,遣人 责铢,铢辞不屈,太祖虽深恨之,然以铢辞直,终不及其家也。及追封妻子之被杀 者,其言深自隐痛之而已,不敢有非汉之辞焉,盖知其曲在己也。故略存其辞,以 见周之有愧于其心者矣!



    本纪

    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一

    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二

    新五代史·本纪·梁本纪第三

    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

    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五

    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六

    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

    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八

    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九

    新五代史·本纪·汉本纪第十

    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一

    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二

    列传

    新五代史·列传·梁家人传第一

    新五代史·列传·唐家人传第二

    新五代史·列传·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新五代史·列传·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新五代史·列传·晋家人传第五

    新五代史·列传·汉家人传第六

    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七

    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

    新五代史·列传·梁臣传第九

    新五代史·列传·梁臣传第十

    新五代史·列传·梁臣传第十一

    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二

    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三

    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

    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五

    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六

    新五代史·列传·晋臣传第十七

    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十八

    新五代史·列传·周臣传第十九

    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第二十

    新五代史·列传·死事传第二十一

    新五代史·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

    新五代史·列传·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列传·义兒传第二十四

    新五代史·列传·伶官传第二十五

    新五代史·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九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一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二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四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六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八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九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四

    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五

    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一

    新五代史·考·司天考第二

    新五代史·考·职方考第三

    世家

    新五代史·世家·吴世家第一

    新五代史·世家·南唐世家第二

    新五代史·世家·前蜀世家第三

    新五代史·世家·后蜀世家第四

    新五代史·世家·南汉世家第五

    新五代史·世家·楚世家第六

    新五代史·世家·越世家第七

    新五代史·世家·闽世家第八

    新五代史·世家·南平世家第九

    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

    新五代史·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附录

    新五代史·附录·四夷附录第一

    新五代史·附录·四夷附录第二

    新五代史·附录·四夷附录第三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9-26 05:16 , Processed in 0.13872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