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古风 古诗三百首  ›  折杨柳歌辞五首--古诗 返回列表

    折杨柳歌辞五首--古诗

    佚名 〔南北朝〕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注释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
    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羁:马笼头。
    逐:跟随。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郁:树木茂密状。
    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4 10:30 , Processed in 0.1696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