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咏物诗  ›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古诗 返回列表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岑参古诗

    岑参 〔唐代〕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译文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注释
    一本诗题无“平阳郡”。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
    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可怜:可爱。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参考资料:

    1、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赏析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创作背景
    岑参曾于天宝五、六载(746—747)游晋、绛,此诗当作于此时。一本题下有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可知这首诗是作者重回旧地有感之作。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2、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2 21:48 , Processed in 0.1605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