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关于秋天的诗  ›  更漏子·本意--王夫之 返回列表

    更漏子·本意--王夫之

    王夫之 〔明代〕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译文
    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
    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秋天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悲凉,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
    注释
    炯(jiǒng):明亮。
    永:漫长。
    滴泠(líng)泠(líng):指漏壶滴水之声。
    扃(jiōng):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幽:阴暗的角落
    絮(xù):鸣叫
    薄:少许。
    参考资料:

    1、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0-101页
    赏析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双眸未易扃”与“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应,正是作者彻夜难眠,才感到秋夜漫长。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
    “薄酒何曾得醉!”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参考资料:

    1、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6-28页
    2、张九钺.陶园诗文集.湖南:岳麓书社,2013年:19-20页
    3、顾苓.清代别集丛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1-62页
    4、杨芳灿.杨芳灿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7页
    创作背景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王夫之每天都在写文章,以至于磨砚,提笔都觉得费力。王夫之感到报国无门,内心感觉非常悲凉,便把内心的苦楚宣泄在文学作品中。
    参考资料:

    1、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6-28页2、张九钺.陶园诗文集.湖南:岳麓书社,2013年:19-20页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4 16:23 , Processed in 0.17561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