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 诗词库 古典诗词 诗词大全 写花的诗词  ›  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古诗 返回列表

    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古诗

    韩愈 〔唐代〕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译文
    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
    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涛在空中翻动。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⑺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
    ⑻朱辉:红霞,红光。青霞:青云。
    ⑼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⑾著:著意,贪恋。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
    ⑿辞杯:推辞酒杯。
    ⒀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时,未到就已先想着回家了。意即再无赏花的兴趣。
    ⒂只今:如今。
    ⒃力:尽力。尊:酒器。独就醉:独自喝醉。
    ⒄虚掷:虚度光阴。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参考资料:

    1、王克俭主编.韩愈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9:58
    2、杨义,蒋业伟译.韩昌黎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19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作于江陵。一个夜晚,韩愈约同是在南方量移的贬官张署去江陵城西赏李,张署因病未去,韩愈独往。游概及兴怀寄张署,故有这一诗题。张署为韩愈在京言官同僚,同贬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为参军闲职,思想感情一致,故有此诗。
    参考资料:

    1、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三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436-437
    赏析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参考资料:

    1、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三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436-437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790-792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手机版|小黑屋|月下文学网 ( 冀ICP备2021017622号-2 )

    GMT+8, 2024-11-24 16:56 , Processed in 0.1565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